五载融合路 乒博谱新篇——2025年乒博馆残健融合乒乓球活动圆满落幕
8月28日下午,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二楼冠军堂内掌声雷动。随着最后一枚银球落定,为期近两个月的“残健融合嘉 乒博有爱”2025年乒博馆残健融合乒乓球活动正式收官,为这项已走过五载历程的品牌赛事画上阶段性圆满句号。本次活动由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主办,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体育局提供支持,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上海特奥竞赛训练中心)、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相关区残疾人联合会协办,上海泉健体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
五年来,这场以乒乓为纽带的融合之约持续生长:从早期的区域探索,到曾覆盖全市16个区的广泛辐射,累计8139人次的参与,逐步织就成一张成熟的残健共融竞技网络。今年7月17日启动后,12个区近200名运动员延续“周周有赛”的传统,分4个组别历经训练赛、循环赛的精细打磨,最终在28日的冠军堂展开融合团体赛与趣味挑战赛的巅峰对决。
科技赋能始终是赛事的鲜明底色。从连续陪伴选手的庞伯特乒乓球机器人,到今年新增的“鹰眼”系统,通过捕捉回球落点、速度等数据为智能对抗提供精准评分,数字化手段既守护了竞赛公平,更让“科技+体育”的融合图景愈发清晰。决赛当日,一段五周年回顾短片带领观众重温历程:从单一赛事到“竞技+趣味”的多元体验,从智能设备的持续升级到选手间日渐默契的协作,光影流转间,是时光沉淀的生动注脚。
赛场之上,运动的激情与人文的温度交相辉映。轮椅单打中,选手们以精准控球挑战极限,每一次救球都激荡起满堂喝彩;融合双打里,残疾人与健全人选手配合无间,刁钻发球与强力扣杀的交替上演,让协作的力量超越胜负;趣味挑战赛的智能球台旁,欢笑声此起彼伏,还原着体育最本真的快乐。活动特别设立“乒博锐意奖”与“乒博同行奖”,分别致敬年度进步显著及始终支持的参赛区,以此礼赞每一份坚守与突破。
“冠军堂里的奖杯会褪色,但这些用热爱书写的融合故事,将成为乒博馆最珍贵的馆藏。”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施之皓的话语,道出了赛事的深层意义。赛事期间,主办方特别策划选手们深度探访乒博馆。选手们沿着国际乒联百年发展历史展线和实物藏品串联起乒乓文化的时光脉络,从百年前的木质球拍、经典赛事影像,到现代乒乓科技成果,透过藏品触摸乒乓球历史,在互动中感受运动魅力,让赛场拼搏与历史传承形成奇妙共鸣。
当银球再次起落,这段走过五载的旅程已站上新的起点。未来,赛事将继续以乒乓为桥,让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肩前行,让更多人在挥拍间感受平等与团结的力量。这不仅是体育赛事的延续,更是一座流动的融合驿站,它以球为媒,让理解穿透差异,让温暖照进日常,为构建更包容的社会生态,持续传递着超越胜负的体育精神与时代温度。
兴隆街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向帮扶单位请示汇报,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促成了15万元重安城区路灯维修亮化工程的资金筹措和工程的实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民州运会 团结黔东南当好东道主,办好州运会!九游娱ӥ...